| 
						 曾在書上看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:  
 
在澳洲,費力與他的合夥人佐治在墨爾本做出入口生意,  
   
賺了很多錢。  
 
有一天,費力發覺銀行戶口的帳目不對勁,  
   
一大筆應收款項不但沒有存進去,  
 
剩餘的錢反而被取走了,他在吃驚之餘,  
   
急忙尋找佐治,但佐治卻失蹤了。  
 
正當他憂懼不安時,佐治的妻帶來警察,  
   
將費力帶回查問,說他有殺害佐治的嫌疑。  
 
這樁謀殺案經過長期審訊後判費力有罪,  
   
因為找不到屍體而判以誤殺,刑期20年。  
 
費力坐了20年牢之後,終於被放出來,  
   
他出獄後,用盡一切辦法尋找佐治,  
 
終於,他找到了,原來佐治一直躲在南非。  
   
佐治當年失蹤,原是帶著情人捲款潛逃,  
 
他背叛事業上的合夥人,又趁機甩掉不肯離婚的妻,  
   
與情人在南非重過新生活,  
 
即使明知費力含冤入獄,他也悶不吭聲。  
 
費力找到佐治後,花了一番功夫將佐治帶回墨爾本,  
   
帶到當初起訴他的警察面前,  
 
說:「看,這就是那位你們證實我殺了的佐治。」  
 
說罷,他突然拔槍,在眾目睽睽之下射殺佐治。  
 
「這個人反正是我殺死的,只不過我預先服了刑,現在才實現我的罪行。」  
 
當全世界的傳媒去給費力做訪問時,  
 
他述說他的心態:「我受冤枉20年,  
   
當年警方為了證實他們英勇破案而舉證我,  
 
佐治之妻為了掩飾她的被遺棄而證實丈夫已死,  
   
保險公司為了怕賠償而製造輿論,  
 
法庭內的法官、陪審員和律師,  
   
為了顯示他們的英明神武而判我有罪,  
 
每個人都有他們私人的原因而不曾給予我是無罪的疑竇。  
 
我相信,就算我今天把佐治尋了出來,證實了我的冤屈,  
 
對這些人來說,充其量是一兩天的歉疚,便煙消雲散了。  
 
唯有讓我徹底成全他們的錯誤判斷,  
 
才能讓他們嗅到自己手上因冤枉別人而染上的血腥味,  
   
才會終身自責。」  
 
費力再笑著說:「我犧牲了人生中最寶貴的20年猶在其次,  
 
精神上所受的冤屈不是政府和法庭向我認錯,  
   
傳媒十天八天的報導,  
 
群眾的幾聲嘆息就可以補償回來的。  
   
我終於殺了佐治,是最能將冤獄平反的,  
 
因為從今天起,我沒有被冤枉的感覺,  
   
我那20年的判刑是罪有應得的。」  
   
 
 
這個故事是不是讓你覺得毛骨悚然呢?  
   
我們不也常犯下相同的罪嗎?  
 
當我們聽到有人被批評、被論斷時,我們會做甚麼舉動呢?  
 
如果被評斷的是我們所喜愛的人,  
   
十有八九會為他挺身而出,為他辯解。  
 
但若是我們不喜歡的人呢?  
   
那時從口裡說出的,恐怕更加不堪。  
 
他真的是這樣的人嗎?不一定吧!  
   
而我們附和傷人的言語,真的是因為正義感嗎?  
 
還是因為他曾觸犯我?他不來討好我?  
   
他礙著我,擋住我的路?  
 
或是說他壞話的人是我的朋友,為表忠心不得不說?  
 
我們每個人都有私人的理由不給他公正的評斷。  
   
他會因此受傷嗎?  
 
誰在乎?為他辯解對我們又沒好處,  
   
反正我們只是順口在嘴上說說,又不是拿刀子砍他。  
   
於是這微小的,不值一晒的罪,就在我們不經意間越積越多。  
 
有一天,我們也許就像故事中的人,  
   
以累積的私心之罪,換來雙手的血腥。  
 
這世上若有比傷害他人更重的罪,  
   
就是傷人之後,卻完全不覺得他傷害了對方。  
 
   
   
 
一個完全不能反省的靈魂,  
   
就是神看了也只能搖頭嘆息吧!  
 
也許今天我們有一千個理由認為某人有罪,  
 
 
請別忘了我們心中有一千個不為己所知的私心,  
   
正在迷惑我們的眼睛,讓我們傷人於無形。  
   
佛陀也與眾弟子制定了口戒,共有四條:  
   
不妄語、不綺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  
   
可見佛家對口業的重視程度  
   
言者無心,聽者有意  
   
往往結下深仇大恨而不自知  
   
眾人共勉之    
						
						
						
	
		  | 
		  | 
	 
 
   
♥順子老婆的網拍,請多關照∼ 
 
If you don't like something, change it. 
If you can't change it, change your attitude. 
Don't complain!
  
						 |